四月的济宁,是一幅被春风精心晕染的工笔画。大运河的碧波载着千年文脉缓缓流淌,太白湖畔的垂柳拂过粼粼波光,正以最温柔的笔触书写着春天的诗行。
傍晚的任城古运河畔,晚霞将清代竹竿巷的青砖黛瓦染成蜜色。漕船遗韵码头边,新栽的西府海棠与百年老槐树隔水相望,游船划过水面,惊起一串闪着金光的涟漪。“运河记忆”文化街上,非遗传承人正用鲁西南剪纸裁出春燕剪水的图案,茶肆里飘出荷叶茶的清香。
这个时节,老济宁人的餐桌总有惊喜。清晨五点半,红星农贸市场的水芹菜还带着南四湖的露珠,泗水土灶台蒸着榆钱窝头飘出清香。玉堂酱园的老师傅们开始腌制头茬香椿,而街头早餐铺的甏肉干饭也添了春笋时令饭。美食博主“运河馋猫”说:“尝过汶上芦花鸡炖嫩蚕豆,才懂得什么叫春鲜抵万金。”
四月的济宁,既有“孔孟桑梓地”的厚重,又带着“江北小苏州”的灵秀。当暮春的细雨打湿浣笔泉的石碑,当太白楼的飞檐挂着一缕柳絮,这座城市的春天便成了行走的《清明上河图》——每一帧都是文化基因与自然之美的双重馈赠。
(刘伟)